三下乡—“涂”个好玩·“媒”力焕新——小南会露营谷的萌系美育
来源: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9-07 07:18 阅读量:14713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落实共青团中央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工作部署,7月18日,小艺中华文脉传承团来到小南会村露营谷,围绕“艺术赋能乡村、青年助力振兴”主题,以“设计—共创—运营”全链条模式,探索高校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新路径。以卡通小怪兽、烧烤元素为主,不仅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,彰显了大学生用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。
艺术下乡:美育实践扎根乡村土壤
“从构思到落笔,我们仅用了5个小时。”志愿服务队长郭锦豪介绍,团队结合小南会村露营基地的村民与游客,以“欢迎每一位食客”为核心创意,将憨态可掬的卡通小怪兽形象与烤串、炭火、食材等烧烤元素融合,用明快的色彩勾勒出充满烟火气的治愈画面。参与绘制的志愿者张晓彤说:“当村民们围在集装箱旁讨论“哪个小怪兽最可爱”时,她深刻体会到“美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,而是能走进生活的温度”。
这种“接地气”的艺术实践,正是高校美育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。团队指导老师高雅姝表示,大学生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美化乡村的实际行动,既锻炼了实践能力,更理解了“艺术为人民服务”的深层内涵,是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美育课”。
点亮乡村:从“一处景”到“一条链”的价值延伸
小南会村地处山区,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露营经济,但视觉标识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品质提升。为打造特色文旅品牌,该村将“乡约清凉”主题融入乡村旅游建设,通过统一视觉设计、增设特色标识等方式,全面提升游客体验。
“过去的售票厅就是个普通集装箱,游客路过都不会多看一眼。”露营基地负责人王经理坦言,大学生的创作让这个“不起眼的角落”彻底蜕变——如今,手绘售票厅已成为游客打卡的“第一站”,不少人专门为了拍照而来,基地客流量较之前增长了30%。
艺术赋能的价值不止于“颜值提升”。团队在创作中融入当地农耕文化符号,小怪兽的服饰、背景中的农作物图案,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乡村特色。“很多家长带孩子来,会指着画里的玉米、辣椒讲农村故事,这让旅游多了一层文化意义。”晋中乡之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。
随着人气攀升,村里的农家乐、农产品摊位生意也红火起来。村民李大姐的烧烤食材摊每天多收入200多元,她笑着说:“这些娃娃不仅画得好看,更给我们带来了‘好日子’。”据测算,手绘售票厅带动下,小南会村旅游相关收入月均增长近万元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实实在在的“经济效益”。
青春担当: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答卷
“比起完成一幅作品,更珍贵的是读懂乡村的需求。”实践期间,团队走访了20多户村民,听他们讲述露营基地的发展困境,才最终确定“治愈系欢迎画面”的创作方向。“村民说‘游客来了要让他们觉得亲切’,这成了我们设计的核心准则。”志愿者张雨婷袒露心声说到,这段经历让她明白,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“空中楼阁”的艺术,而是扎根土地的理解与共情。
此次实践也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。指导老师高老师表示,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建立“艺术赋能乡村”长效机制,让更多专业的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,在美化环境、挖掘文化、设计IP等方面提供持续支持,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“催化剂”。
夕阳下,手绘售票厅的色彩在余晖中格外温暖。小怪兽们仿佛在向每一位到来的游客招手,也向外界展示着:当青春创意遇上乡村需求,当艺术美育对接振兴实践,便能绘就一幅“景美、业兴、民富”的美丽乡村新画卷。而这,正是当代大学生用行动书写的“乡村振兴答卷”中,生动而绚丽的一笔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